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资讯 >  >  详情
眉飞色舞 郑秀文(秀文q笔文学)|每日热文
2023-03-26 09:05:42    来源:互联网


(相关资料图)

一、题文

(二)现代文阅读(本题共4小题16分)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6~9题。文本一:胡博士张中行胡博士是个有大名的民国人物。在手持玉帛的人们的眼里是这样,在手持干戈的人们的眼里似乎尤其是这样。可是以他为话题却很不合适。一是他的事迹:“五四”时期的文学革命不用说了,其后,作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,渡海峡东行,作院长、大使等等。二是关于学术成就:他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问,大兼早直到老庄和孔孟,小(按旧传统说)兼晚直到《红楼梦》和《老残游记》,所谓文献足征。但是不管谈哪方面,都会碰到评价问题。向一方偏,站在另一方的人们不能容忍。居中,两方都会斥为骑墙派,总之将是费力不讨好。不得已,只好谈一些琐屑。胡博士一九一七年来北大,已经是老人物了。中等以上身材,清秀,白净。永远是“学士头”,永远穿长袍。总之,以貌取人,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。形貌本土,心里口中却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。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《石头记索隐》。说蔡先生那里是猜谜,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一撞。胡博士这篇《<红楼梦〉考证》后,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趣了,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,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、敦敏等。“五四”前后,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,主要原因自然是笔勤,并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,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。还有个原因是他长于社交。大家都觉得,他最和易近人。即使是学生,去找他,也是口称某先生,满面堆笑。这样,因为他有名,并且好客,所以同他有交往就成为文士必备的资历之一,有个说法是:“我的朋友胡适之。”要上课,要待客,要复信,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,还要治学,写文章,其忙碌可想而知。可是看见他,又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。他是个聪明有趣的人,记得有次谈某年清华大学请他当校长,他回电说:“干不了,谢谢!”以下他加个解释,说:“我提倡白话文,有人反对,理由之一是打电报费字,诸位看,这用白话,五个字不是也成了吗?”谈“外面儿”难免近于虚浮,一个常会引起的联想是风流人物容易风流。胡博士像是不这样,而是应该谨严的时候并不风流。根据道听途说,他留学美国的时候,也曾遇见主动同他接近的某有名有才的女士,但他还是回到老家,安徽绩溪,同父母之命的江夫人结了婚。来北京,卜居于地安门内米粮库,做主妇的一直是这位完全旧式的江夫人,不能跳舞,更不能说yes,no。闲谈到此,未免不郑重。那就再说一件,十足的郑重其事,是他对朋友能够爱人以德。那是一九三八年,中国东、北半边已经沦陷,北大旧人还有住在北京的,其中一位是周作人。盛传他要出来做什么,消息也许飞到西方,其时胡博士在伦敦,就给周寄来一首白话诗,诗句是:“藏晖(胡博士化名)先生昨夜作一个梦,梦见苦雨庵(周作人的书斋名)中吃茶的老僧,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,飘然一枚天南行。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?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。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,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。”用诗的形式劝勉,“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”,情很深;“智者识得重与轻”,意很重。我忝为北大旧人,今天看了还感到做得很对。文本二:1917年,《新青年》发表了胡适的《文学改良刍议》。文中,胡适首次公开提倡现代白话文,成为“五四”白话文运动的先声。其实早在汉魏,因传播的需要,当时的僧人故意采用文白夹杂的文体。明清的小说和戏曲,则将古白话这一书面形式推向高峰。然而,但正如“高考是指挥棒”一样的道理,在八股文年代,白话文不可能撼动文言文的正统地位。“五四”时期,《新青年》开始刊发白话文,比如鲁迅的《狂人日记》等。然而,也有一片反对声。国学大师黄侃针锋相对,也出了一例,“太太死了,家人电报必云:‘你的太太死了!赶快回来呀!’长达11个字。而用文言文则仅需‘妻丧速归’4个字即可”。20世纪初,随着翻译作品出现,欧美语言进入汉语,也出现了为欧化而欧化的文艺腔。如徐志摩的《巴黎的鳞爪》开篇:“他是一个画家,住在一条老闻着鱼腥的小街底头一所老屋子的顶上一个A字式的尖阁里”;生硬构造英语中的名词后缀,“很难”改为“难度高”;本来是说“问题很多”,却爱说“有很多问题存在”等等。在网络时代,书写的门槛已被打破,文字不再单单为少数精英所掌握。如今的汉语又要面对以段子、缩写、误写、假借、颜文字、表情符等方式的庞杂“网络化”问题。相较于白话文运动,网络语言一方面既可精确记录口语,暗合“我手写我口”的理念(如“港真”“酱紫”“香菇蓝瘦”),又在一方面与“五四”先驱们试图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,以拉丁字母替代白话文,最终让中文走上表音文字的努力相背(如“保”“囧”、颜文字都是以象形符号的方式存在于网络)。面对无限的网络空间和多种技术手段,“网化文”的未来在何方,着实让人纠结。注:胡适(1891年-1962年),新文化运动领袖。曾任《新青年》编辑、中华民国驻美大使。1949年去美国,1962年在台北病逝。文本一摘编自《张中行散文精品集》,文本二摘编自《国家人文历史》2017年1月上《从“我手写我口”到欧化汉语白话文运动100年》。6.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( )A.胡适是个有争议的人物,人们对他的事迹、学术成就存在不同判断。作者调侃说无论褒贬都会得罪一方,所以选择写生活琐碎。B.因为笔耕不辍,文字常触及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,而且擅长社交,平易近人,胡适成为“五四”时期文化界的一位风云人物。C.胡适用“干不了,谢谢!”的例子证明白话文的优势;黄侃与之针锋相对,用“妻丧速归”的例子回击他,证明文言文的简明。D.白话文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与文言文的地位“争夺战”,在八股文年代,因为类似“高考是指挥棒”的道理,并未立刻占据正统地位。7.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,正确的一项是(3分)( )A.“我的朋友胡适之”的说法、胡适用白话给朋友写劝勉诗的例子,说明胡适能爱人以德、待人以诚,因此他的朋友能够布满天下。B.白话文发展由来已久,最初是民间为了交流需要而使用古白话,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,到“五四”白话文运动后,现代白话文终于大行其道。C.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《红楼梦》等影响深远、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作品,其文字已经是现代白话文的代表。D.徐志摩,我国现代诗人、散文家,在留学英国期间,深受西方教育熏陶及欧美现实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影响,奠定其现实主义诗风的基础。8.你认为胡适是老派文人还是新派人物?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。(4分)9.有人说:一百多年过去了,当我们告别纸笔,通过电子设备用网络语言表达交流时,网络语言或许会替代白话文,成为下一代人的通用规范用语。请结合文本与现实,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看法。(6分)

二、解答

6.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。“黄侃与之针锋相对”“回击他”错,强加关系。7.B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相关文学常识,理解及推断的能力。此题需特别注意“中国白话文”“古白话文”“现代白话文”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。A项,“我的朋友胡适之”不是用来说明“胡适能爱人以德、待人以诚”;另,“因此他的朋友能够布满天下”强加因果且原文无据。C项,“现代白话文的代表”错,偷换概念,据原文应为“古白话”。D项,表述错误。“深受……欧美现实主义……影响,奠定其现实主义诗风的基础”错,应是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影响,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基础。8.【答案示例一】胡适是新派人物:①曾留学美国,有西派精神,重科学考证。②大力提倡白话文,担任《新青年》编辑,投身“五四”时期文学革命,是新文化运动领袖。③参与各种社会活动,擅长交际,风趣幽默。【答案示例二】胡适是老派文人:①研究传统文化,“经史子集”无所不涉。②保留中式生活方式,留“学士头”,穿长袍。③遵守旧式婚姻道德,娶旧式夫人,保守持重。(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、概括要点的能力。根据文中人物概括特点,将类似归并,并考虑题目要求。共4分,判断1分,理由每点1分。答案不唯一,言之成理,言之有物,语言组织严谨得当,即可得分。)9.【答案示例一】观点:“网络语言”不会替代白话文。①纸笔的作用无法完全被电子设备替代。纸笔除去应用功能外,还是文化的一种形式,人类不会告别纸笔。②“网络语言”只是对现代白话文的补充和丰富,本质上属于现代白话文,与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的发展性质不同,所以“网络语言”不会替代白话文,不会成为下一代人的通用规范用语。③“网络语言”存在表述小众化、错误、混乱等现象,亟需规范。【答案示例二】观点:“网络语言”会替代白话文。①纸笔虽然有表情达意的应用功能,但随着更为便捷的电子设备等新的书写工具和载体的出现,人类将会告别纸笔。②“网络语言”可精确记录口语,暗合“我手写我口”的理念,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,将来会取代现代白话文。③“网络语言”虽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,但目前尚存在表述小众化、错误、混乱等现象,需要进一步规范。(本题为开放性题目,答案涉及文外思考。有道理即可。考查学生文学判断、评论及语言组织能力。理由每点2分,共6分。没有观点给0分。)
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
下一篇: